“三个共融”: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

2024-08-05 07:33 来源: 中新网甘肃亚太时报网   阅读量:13177   

近日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兰州市安宁区、城关区、兰州新区、张掖市、武威市、嘉峪关市、酒泉市、临夏市、庆阳市等,立足甘肃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连点串线,连线成圈,不断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激活社会参与共享、深化改革创新理念,着力探索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模式。

课程体系共融:促进思政课程建设内涵式提升

7月30日,安宁区委宣传部、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

“身边的故事、眼前的变化是最有温度的‘活教材’。”安宁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怀霞认为,只有让一线教师“行走起来”,才能更“接地气”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小学阶段注重“启蒙性”,初中阶段注重“体验性”,高中阶段要注重“常识性”,大学阶段需要注重“理论性”,在“同题异构”的教学片段展示环节,思政课教师们认真研讨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童心觅新城、童眼看新家,童声唱新歌、童手绘新篇,来自兰州市安宁堡小学教师陈丽丽对照“改革创新谋发展”的小学课程内容,进行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树亮表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在凝聚“合力”,重点在打造“品牌”,在一体化的教研活动中打造“同心圆式”的课程体系。

实践活动共融:探索思政教育载体立体式拓展

共看陇原巨变、共访红色旧址、共话民族团结、共续文化传承,10余个主题式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在这个暑期开展得如火如荼。

“纯粹的课堂实践活动已经不能为学生的成长‘解渴’,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双向协调育人体系势在必行。”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方、青年教师漆调兰、于建贵先后带队到访兰州新区、庆阳南梁。通过走“读”陇原文化,传“习”红色故事,实践团成员们表示,“走出校门的思政课”更有与现实接轨的“鲜度”。

“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在嘉峪关关城上,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姜潭,与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教师陈彤、第六中学教师佟光宇、长城路小学教师杜霞结合各自所在学段进行了“同课异构”的现场教学。

武威市古浪县富民完全小学的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充实而丰富,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郎得明、青年教师赵赫依带队的暑期实践团在这里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一老一幼”关爱服务。“身体力行的思政课堂才能润物无声。”郎得明认为,应当推动大学生思政课实践环节融入社会实际生活,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体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教育主体共融:推动思政教育方式创新式改革

7月30日,安宁区委宣传部与五所高校签署了“思政引领 共建未来”高校联盟合作备忘录,共建思政课程体系、共建思政实践基地、共建思政研究平台、共建思政师资队伍。安宁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维龙介绍说,牵头成立“五校联盟”的初衷就在于开展更深入的合作交流,通过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形成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作为甘肃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牵头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完善协同联动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先后与省内27家高校及中小学开展“手拉手”的一体化建设工作,共举行磨课会、研讨会、座谈会、培训会等融合“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情景+体验”等多形式的集体教研活动27次。

“引进来、走出去,立足全域育人大视野,才能凝聚思政育人大合力。”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宏渊认为,学院近年来打造“思政实践大课堂”的实践经验就是,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实现教学育人与社会现实的深度融通。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全学段一体化’的系统性工程,其覆盖之广泛、规模之庞大、程度之深入前所未有。”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小宁表示,在甘肃省教育工委和西北师范大学校党委的支持下,目前学院正在积极尝试搭建起更为务实开放的一体化研究平台,努力形成一批有水平、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的一体化思政教育成果,唯有立足地方特色,坚持系统谋划,才能在落实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自选动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创新发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子墨